沙田萬佛寺、晦思園與月溪法師(一)

TB_06

面臨坍塌的晦思園

TB_10

TB_09

TB_08

一副木對聯

TB_07

佛門勝景

農曆年間,到久違了的沙田萬佛寺遊覽,萬佛塔,沿路的金漆羅漢像、萬佛殿等等都擠滿了遊客、善信和外籍傭工,參神、祈福、自拍。若想閑靜遊覽,最好還是不要選擇在假期。萬佛寺建成於1957年,至今已過了一個甲子,當然不能跟數百年歷史的寺廟相比。萬佛寺的佈局,佛塔、韋馱亭和大殿建於中軸線上;萬佛塔為六角形石塔,外高九層,內為五層,建有樓梯直達,每層均供奉佛像,這座紅色耀目的萬佛塔就成為萬佛寺的標誌。當走到晦思園時,目睹它的狀況嚴峻,後面的山坡坍塌,鬆土泥石快要把月溪法師生前居住過的地方推倒,莫大唏噓。

晦思園與月溪法師(1879-1965)

2016年初第一次聽到"晦思園"的名字,覺得很吸引,"晦思"即夜來思索、沉思,名字何其合適修道場所。在介紹萬佛寺的單張、萬佛寺的網頁和古物古蹟辦事處(AMO)的1444楝歷史建築評級資料中都有提及晦思園,它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玉階居士的私人別墅,但它建於何時?月溪法師何時駐錫晦思園?月溪法師駐錫晦思園時有什麼故事?這些疑問在上述資料都沒有提及。萬佛殿和萬佛塔同評為三級歷史建築,反而歷史更悠久的晦思園則不獲評級,可能它被視作一個居所,沒什麼特別價值吧。

查看晦思園、月溪法師和萬佛寺的歷史時,遇到頗大困難,主要是資料匱乏與零碎,而且資料之間互有出入。例如AMO的資料稱在1930年代那裡建有觀音殿,該處的女尼們在二次大戰時遭殺害;後來此地為南方兄弟煙草公司(有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)簡玉階所有,簡氏為虔誠佛教徒,將建築物改名為晦思園,並捐贈予月溪法師作宏揚佛法之用。

志蓮淨苑網頁在記述開山住持「葦菴法師」部分都有提及晦思園,它為簡玉階居士的私人別墅,簡氏贈予覺一與葦菴兩位法師作為修行之用,後來香港淪陷,兩位法師不幸於1943年四天之內先後示寂,1943年三月初九,葦菴法師於晦思園往生;三月十三日覺一法師在志蓮往生。第二次大戰後,月溪法師在香港弘法,簡玉階居士遂將晦思園贈予月溪法師,其後擴建而成萬佛寺。慧雲法師有一首詩《沙田晦思園與葦菴、竹摩、墨禪諸友夜話》都記述了當時的情形。(http://www.chilin.org/buddhism/history/abbot/abbot02.html)

萬佛寺網頁記述月溪法師於1938年離穗來港弘法,住錫沙田萬佛山晦思園,並開始籌備興建萬佛寺 。(http://www.10kbuddhas.org/index.do)

上述三個資料對月溪法師駐錫晦思園的時間並不一致,於是嘗試從月溪法師的生平事蹟找尋線索,翻閱唯一一本的《月溪法師傳》,有關晦思園的記述也不多。這書由月溪法師的胞侄邀約雲南佛教協會會長殷宗器撰寫,作者於1991年短暫留港,1994年該書便出版了。月溪法師往生近三十年後才撰寫傳記,很多相關的人物、資料、記憶都無可避免地流失;而且作者是居住在遠方的雲南,對於香港的佛教情況有多少了解,不免令人有所保留。《月溪法師傳》對於月溪法師在香港的宏法事蹟、與佛教團體的交往,甚至連法師的弟子等等也記述甚少;反而月溪法師在大陸的情況則著墨頗多。一本傳記,讀者也期望看到傳記人物的照片,可惜《月溪法師傳》中的照片不多,僅12幀,月溪法師的個人照片5幀;月溪法師在萬佛寺的照片未見收入,1957年萬佛寺建成,至1965年月溪法師圓寂,在這七、八年期間,以萬佛寺為背景的月溪法師照片也沒收錄,殊為可惜。或者1950-60年代,資源匱乏,拍照並不是像今天般容易。下面[參考資料]可連結看到1958年月溪法師在萬佛寺的全身照片,神態輕鬆自若,身上還掛著相機呢!

晦思園何時建成? 月溪法師何時駐錫晦思園?

(1)  查看香港舊地圖,在1945年、1949年、1952年和1957年四張地圖,嘗試在沙田排頭山上找尋建築物﹕

1945_

1945年地圖﹕見到現時萬佛寺位置(紅色圈)沒有任何建築物,稍高位置(紅色箭咀)則有一座建築物,猜測這是晦思園。

1949-crop

1949年地圖﹕同樣位置(紅色圈)未見有建築物,跟1945年的地圖有分別,原因未明,建築物毁壞或其他原因?!

1952_

1952年地圖﹕見紅色箭咀的建築物,跟1945年相同。

1957_-crop

1957年地圖﹕萬佛寺已建成,佛塔、萬佛殿和其他佛殿已清楚顯示。

(2)   根據月溪法師1948年冬天與詩友聚會時,憶述1941年抗日戰爭時(即香港淪陷期間)他在晦思園遇到的事件。

「一天,當月溪法師在晦思園盤膝靜坐,默默地,默默地祈求著佛祖保祐眾生。一個日本小軍官闖進晦思園,「請」他去主持日本人主辦的一個法會。他默默地念著「阿彌陀佛」,對那日本人說﹕「一千多年前,我大唐和尚鑒真東渡日本,弘揚佛法,受到日本各界歡迎,無數日本人皈依佛門。今天你們侵略別國領土,燒殺搶擄,我佛門六戒、八戒、十戒的第一戒,就是戒殺生,不得殺人,甚至不得任何牲畜,你們呢,殺的豈止是牲畜,而是殺千百萬中國人,東南亞人,還做什麼法會﹖要緊的是「放下屠力,立地成佛」!那日本小軍官狼狽地溜了。他馬上回到昆明。」(《月溪法師傳》,頁246-247)

從上面不同年份地圖和月溪法師的自述兩個資料,可以推斷晦思園大概在1930年代中期已出現,試想像在當時偏僻荒蕪的排頭山上,建造一幢樓高兩層的別墅是何等艱鉅,所用建築材料須靠人力擔上山,所需要時間也不短。

月溪法師1938年戊寅季夏挂錫濠江(《月溪法師傳》,頁263),相信他於1930年代末才開始駐錫晦思園,一直至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,他才返回家鄕昆明。而且,可以看到月溪法師駐錫晦思園一事是為人所知,因1931年月溪法師曾在廣州大佛寺籌劃重修,廣州與香港地理上靠近,在佛教界上月溪法師享有聲望,否則怎會使得日軍走到晦思園邀請主持法會﹖

月溪法師與晦思園——晦思園盛載的意義

月溪法師1930年代末駐鍚晦思園,直至1941年底,大戰結束後又再回到晦思園,至圓寂止,前後計有二十年多,可說晦思園是月溪法師晚年逗留最久的地方,這裡亦是籌劃興建萬佛寺的基地,更盛載著一位詩僧、禪僧的文化生活蘊片段,所蘊含意義絕不下於萬佛殿與萬佛塔。

月溪法師生於清末,出家前接受過大學教育,對西洋哲學、國學和佛學素有研究,這點尤為特別。他也與清末民初的文人一樣,喜與詩詞界友人交往,閑來聚會於園中,或觀梅賞花,咏詩作詞,或談佛論道,描繪人生,或寫書作畫,潑墨寄情;或議事品茗,聽月溪操琴之音,高興之時,便出韵聯詩。月溪法師與詩友聚會的這類雅集不是始於晦思園,1934年冬天在廣州白雲山館也有一次小聚,參與的有汪景吾(兆鏞)、張漢三(學華)(1879-1963)、南屏太史桂坫(1865-1958)、金滋軒(湛霖)等,那次聚會的詩詞作品都有收錄於《月溪法師詩詞法書集》。(《月溪法師傳》,頁239-241)月溪法師的文人詩友還有呂燦銘(1892-1963)、屈映光賡和(1881-1973)、梁寒操(1899-1975)等等。當中不少更是前清官員,例如張學華、金湛霖、桂坫等。月溪法師的好友張維瀚、屈映光、呂燦銘等收集了他的詩詞二百五十多首,於1952年出版了《月溪法師詩詞法書集》,可惜流通不多。

TB_47

[網上圖片]前清官員–月溪法師的詩友有張學華(前排左一) , 金湛霖(後排左一)、桂坫(後排右一)

另外,值得一提是晦思園裡的梅樹,月溪法師在晦思園種植許多梅樹,原來月溪法師對梅樹情有獨鍾,在《月溪法師傳》記述月溪法師與一老人暢談很多梅樹的趣事,月溪法師寫過很多詠梅的詩和詞,收錄於《月溪法師詩詞法書集》。月溪法師特別記掛家鄕昆明黑龍潭的古梅,例如《如夢令‧懷龍泉觀古梅》三首詞,都充分表現月溪法師鍾愛梅樹,因此月溪法師遠離故鄉駐鍚香港後,也在晦思園遍植梅樹以慰藉懷念家鄕之情。  (《月溪法師傳》,頁203-206,236-7)

這些可見晦思園不僅僅是一個居所,它還是昔日1940、50年代南來香港一些文人、知識份子、僧人聚會修道的地方,那裡盛載了月溪法師與他的親密詩友的精神文化生活,除了是一名高僧外,月溪法師同時也擁有傳統文人特質,喜與詩友相聚,一起賦詩、論佛、撫琴、品茗、作畫、賞花。

月溪法師生平略述

根據《月溪法師傳》、「萬佛寺月溪法師碑」和「月溪法師成道碑」,嘗試整理出月溪法師生平略述。

TB_44

TB_03

〈萬佛寺月溪法師碑〉 1974年    滇 南  張維瀚  撰 ; 長 沙 張定成  書 ; 張維瀚  題額

TB_04

〈月溪法師成道碑〉1975年

臨海  屈映光  撰  ; 梁谿  丁 翼   書 ; 瑞安  姚 琮  篆額 ; 胞侄  吳星級 敬立

參考資料
  • 殷宗器《月溪法師傳》

TB_46

  • 1958年月溪法師在萬佛寺,見到他手持相機。https://gwulo.com/atom/22200
  • 萬佛寺1958-2000年不同時期的照片  https://gwulo.com/node/15137/photos
  • 《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》中華禪宗基金會出版,2009。

TB_20

  • 《溫暖人間》第400期,2014年12月18日,范夏娃「遊萬佛寺及道榮園﹕從兩尊肉身像說起」,頁38-41。
  • 萬佛寺網頁   http://www.10kbuddhas.org
  • 志蓮淨苑網頁 歷史沿革  葦菴法師http://www.chilin.org/buddhism/history/abbot/abbot02.html
  • 萬佛寺介紹單張

(舊版介紹單張﹕一面為中文,另一面為英文)

TB_35

留意萬佛殿是重修前舊模樣

TB_36

(新版介紹單張: 一面為中文,另一面為英文)

TB_33

▲所載資料基本上與舊單張相同,只萬佛殿是重修後新模樣,吳星達居士不再為現任主持。

TB_34

另外的介紹單張

TB_37

TB_38

留意圖的右方有 1980至90年代流通的香港一百元鈔票,上面印有萬佛塔,可見其代表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