芳園書室_馬灣公立芳園學校

芳園書室馬灣公立芳園學校是二十世紀馬灣僅有的鄉村學校,前者建於1920-30年代,後者則建於1960年代初,隨著對外交通的改善、馬灣的發展等等,它們最終於2003年9月停辦;之後,兩所校舍有著不同的發展。

芳園書室——上世紀初由馬灣田寮村陳氏興建的書齋——「陳氏書齋」,1920-30年代再改建為現在的模樣,二次大戰期間停辦,戰後重開,島上學生人數不斷增加,校舍不敷應用。芳園書室樓高兩層,上層建有露台,校舍有前園,四周圍著矮牆,出入口為拱形閘門。[攝於2010年活化前]
三角牆楣飾——「芳園書室」名字仍清晰可見,旁邊飾有花草蔬果和幾何圖案,杮子圖案喻意事事如意。[攝於2010年活化前]
元朗植桂書室亦以「杮」這花果作裝飾

芳園書室為戰前建築物,2008年被發展局納入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」第1期;2010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。2013-2017年間,由圓玄學院活化為「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」,由於人流稀少,2017年由政府接管。據報導,芳園書室在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」第6期中,將由香港基督少年軍活化為「創學芳園」創科學習中心。

鄉村學校面對的困難——翻看舊報紙,有關芳園書室的報導寥寥無幾,可以出現在報章的,就只有政府官員到訪,村代表藉此提出村落種種問題和訴求。從下面兩則1955年的報導,可以了解到學生人數增加,對書室帶來的壓力。1954年9月芳園書室擴班,增聘了多一位教員,但教育司署未列入預算,那麼一年來的教員薪金需由村民支付。1955年學生人數增至60,書室需要擴班和擴建課室,這年理民府高志和新界民政署長彭德先後到訪,村民都提到書室遇到的困難,希望向教育司署轉述訴求﹕(1)支付新增教員薪金;(2)資助擴建一間課室的費用2500元。

[1955年3月22日華僑日報]
[1955年9月21日華僑日報]

馬灣公立芳園學校——1960年初,馬灣村民得到荃灣理民府和新界視學處批准並撥地補助,又幾經努力籌募尚餘費用,終在芳園書室西南面擴建一所新校舍,命名為馬灣公立芳園學校,於是芳園書室稱「大芳園」,新校舍則稱「小芳園」

馬灣公立芳園學校為單層式的村校
學校名字由時任荃灣理民府官韋忠信 Steuart Alfred WEBB-Johnson(1961-1965年出任荃灣理民府)題字
其中兩間課室以大善長冠名﹕傳耀堂(即何傳耀)和永耀堂(即陳永耀)
學校外牆嵌有一通1963年籌建新校舍的紀念碑,碑頂還有三位大善長的瓷相,左起﹕梁洪先生、太平紳士何傳耀先生與陳永耀先生。

碑文內容——記述了芳園書室的前身為陳氏書齋,由於島上適齡學童增加,就算已開辦了上下午班都無法應付;再加上馬灣交通不便,學生無法出外就讀,這正是擴建新校舍的原因。紀念碑末端列出「馬灣公立芳園學校籌建課室委員會」名單,共16人,包括主席和委員,其實,他們全屬馬灣鄉事委員會;其中三位主席中——陳世祺,亦是芳園書室的校監[據1959年華僑日報]。捐款者名單中,捐款最多兩位是何傳耀和陳永耀,他們分別是荃灣鄉事委員會(第7-9屆 1954-1960年)主席和副主席;何傳耀更是第12屆(1955-57年)和第14屆(1960-1962年)的新界鄉議局主席。

圖中紅色圈的為芳園書室位置,藍色則為馬灣公立芳園學校;1965年地圖仍未見到馬灣公立芳園學校出現,可能這只是滯後,學校大概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竣工。隨後幾年,便陸續增加其他設施,例如球場、洗手間和涼亭。

進入1990年代,興建赤鱲角新機場、青馬大橋、汲水門大橋等等大型基建項目,以及馬灣的重大發展——柏麗灣大型住宅區和馬灣公園,使這個遠離繁囂的平靜小島發生了鉅變。學校停辦後,被歸入馬灣公園內,改成古蹟館Heritage Centre (可查看馬灣公園網頁)。古蹟館展出了在馬灣考古發掘的部分文物,又重置了唐代灰窰和清代磚窰;亦展覽了昔日馬灣村民的生活用品。